• 《内经》论情绪“致病”与“治病”

    张新渝;

    <正> 情绪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引起和抵制疾病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确认和重视。《内经》对此有着比较丰富和深刻的认识,值得发掘。一、情绪的产生 1.情绪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情绪是人的心理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一种表现,《素问·解精微论》说:心“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使“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大惑论》),喜怒忧思悲恐惊才因此而生。

    1985年06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28 ]
  • 略论《脾胃论》的身心证治

    施毅;

    <正> 自金代李杲《脾胃论》成书以来,历代医家对其倡言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见解和“升阳泻火”、“甘温除热”的用药法度及其临床治验,不断地予以整理、发掘和提高。但对其心身的整体关系及其证明,却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鉴此,本文不揣浅陋,试予初探。

    1985年06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9 ]
  • 试探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李家庚;

    <正> 试探法是在某些病证原因一时不明,病情复杂,病势急重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治疗诊断方法。现代医学中某些疾病,如肠伤寒、疟疾等,在实验室检查、血液病原学诊断依据一时不足时,也往往采用这种治疗方法。《伤寒论》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提出了试探法,这对人类医学治疗学,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贡献。因此,回顾和讨论《伤寒论》对试探法论述的条文,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伤寒论》第75条:“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也”。未持脉,见病人

    1985年06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3 ]
  • 《傅青主男科》惑证辨治举隅

    蒙木荣;

    <正> 傅青主,名山,明末清初阳曲人,所著《傅青主女科》广为世传,颇具影响,而《傅青主男科》一书,却鲜为人知。然是书学术思想另树一帜,褒贬分明,制方用药独创而见新义,尤对惑证辨疑透彻,传古人未传之妙,辨证施治不落窠臼,堪为后学之津梁。今择录数则,爰做介绍。

    1985年06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0 ]
  • 刘柏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简介

    赵文海;

    <正> 刘柏龄副教授系长春中医学院骨伤科教研室主任、中国骨伤科外固定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吉林省分会秘书长、吉林省中医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中医药》杂志副总编。为我省著名中医。刘老少年时期随叔父刘秉衡老大夫学医,四十年代即悬壶于吉林省扶余县三岔河镇,未几即名噪乡镇。五十年代赴京深造,学业日深,掌握了中医多学科的诊疗

    1985年06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1 ]
  • 肾虚型慢性支气管炎58例治疗总结

    程广里;

    <正> 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系临床常见多发病。笔者自1972年始用补肾法治疗肾虚型慢性支气管炎获得较好疗效,现仅就追访观察2年以上的58例患者的治疗情况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一般资料本组诊断均符合全国慢性气管炎工作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x线检查,除外活动期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及其他心肺疾患。58例中,男24例,女34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0岁,其中50岁以上者29例,占50%。病情均以中度和重度为主,病程10年以上者38例,占65.5%。按全国慢支炎会议制定的分型标准,本组病例属单纯型40例,喘息型18例,合并肺气肿12例。

    1985年06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4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感染期

    魏品康;车淑媛;

    <正>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原性心脏病急性感染期(以下简称肺心病急性期),本文观察了57例住院患者,设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进行了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中西组30例,西医组27例。中西组最小47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60.5岁;其中男15例,女15例。西医组最小43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1.6岁;其中男20例,女7例。

    1985年06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5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风湿热和风心病风湿活动的远期疗效观察

    李英硕;

    <正> 为探讨急性风湿热和风心病风湿活动的远期疗效,在过去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的基础上,对急性风湿热和风心病风湿活动248例分两组作对比观察,做了5~10年(平均8年)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病例情况和观察方法本组病例系1971年1月至1975年12月所观察(住院和专科门诊)病例。均按Jones修订标准诊断。急性风湿热122例中,具有2项主要表现者90例,占73.8%,余为1项主要表现和2项次要

    1985年06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8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感染80例小结

    刘景新;

    <正> 急性胆道感染是常见急腹症之一,与胆道蛔虫、胆石症有密切关系,发病率较高,我院自1975年以来,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胆道感染80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0例,男30例,女50例,男女之比为1:1.66,发病年龄以30~60岁为多。本组均有典型症状与体征,其中寒战发热77例,右上腹痛80例,放射痛36例,恶心65例,呕吐50例,黄疸38例,吐蛔虫8例,右上腹压痛80例,反跳痛36例,肌紧张34例。发病后3日内就诊者57例,发病后5日内就诊者23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000~20.000者为56例,20,000以上24例。中性粒细胞多征80%以上。80例中,合并胰腺炎1例,胆道出血1例。

    1985年06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7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髂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二例

    张林;文尔昌;

    <正> 1984年,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例髂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均获良效,现报告如下。病例摘要例1:汪××,女,92岁,住院号29101,1984年8月5日初诊。19天前右手化脓性感染切开,术后6日愈合。术后第19天,左下肢肿胀疼痛。诊见左下肢红肿而硬,按之凹陷不易复原,活动受限,小腹胀大,面色(白光)白,舌红少津,脉沉细而数。血压120/80毫米汞柱,体温38℃,脉搏120次/分,红细胞295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

    1985年06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3 ]
  • 辨证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25例

    刘玉英;

    <正> 慢性肾功能不全,相当于中医学中的“水毒”、“关格”、“肾厥”证,我们从1982年至1983年共治疗25例慢性肾功不全症,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25例中,男18例,女7例;年龄30岁以下11例,31~50岁9例,51岁以上5例。血浆蛋白4.9克%以下13例,6.5克%以下12例,尿素氮100毫克%以上2例,27毫克%以上23例;尿蛋白(?)~廿24例;红细胞满视野/400×3例,30以下/400×22例。

    1985年06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8 ]
  • 治疗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的临床体会

    樊贵轩;

    <正>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又称格林—巴利氏综合症,临床以肢体筋脉弛纵,手足痿软无力,甚则不能运动为主要表现。属中医痿躄范畴。笔者以中医疗法为主治疗本病24例,效果满意,现就治疗及体会浅谈如下,供同道参考。一般资料本组24例,其中男8例,女14例,15岁以下21例,15岁以上3例。病前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19例,无明显诱因者5例。病程在2~6个月之间,疗程最短1个月,最长5个月。本经病例均经明确诊断,中医辨证治疗。24例中,治愈18例,好转6例,全部有效。

    1985年06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5 ]
  • 狐惑病治验

    云正华;林信儒;

    <正> 狐惑病极似现代医学所论之口、眼、生殖器三联综合症。病因尚不清楚。祖国医学认为此病乃由湿热内蕴、感染虫毒而致。本病与肝经关系密切,虫毒循肝经上扰则引起上部(目、眼)的蚀烂,沿肝经下注则引起前后二阴的蚀烂。《金匮要略》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仲景对此病的描述是十分形象而全面的。笔者据仲师所论,尊仲师之法,始用龙胆泻肝汤清利肝胆湿热,继以甘草泻心汤健运中焦,清热化湿解毒,治愈狐惑1例,介绍如下。

    1985年06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4 ]
  • 针刺治疗少乳症

    刘桂荣;

    <正> 少乳是指乳汁分泌量少,不能满足婴儿需要而言,笔者近7年来针灸治疗本病94例,报道如下。针刺方法令患者坐位,以乳头为中点,于上、外、下各三寸处,取双侧阿是穴,针尖向乳头方向斜刺,深5~7分,不留针,并配以膻中、内关两穴。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每月一次。治疗结果

    1985年06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5 ]
  • 产后癃闭治验三则

    许增喜;

    <正> 产后癃闭,为产科常见之疾,以往认为多属膀胱热结、肾阳不足而以清热利尿、温阳利水等法论治。其实该病病因多端,症型复杂,笔者同病异治,据证立法,治愈多例。现仅择三例,以就教于同道。

    1985年06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1 ]
  • 省中医骨伤科、外科学术会在长召开

    夏德林;

    <正>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吉林省分会骨伤科、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于1985年7月23日至25日在长春召开。全国骨伤科外固定学会理事长孟和、省卫生厅副厅长刘庆欣等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辽宁、黑龙江两省及有关中医院校的专家、教授共9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79篇。会议期间就中医骨伤科、外科今后的发展,如何更好的突出中医特色、时代特点、专科特长,以及如何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等问题,畅谈了意见、制订了措施。决定1987年召开骨伤科第三届、外科第二届学术会议。

    1985年06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1 ]
  • 治疗阴血虚宜照顾脾胃

    肖永林;

    <正> 阴血虚者多生内热,治宜滋阴补血而降火,常用四物汤、知柏地黄汤、青蒿鳖甲汤、清骨散之类。若脾胃壮旺而病轻者,用上述方药,或可取效。但阴血亏虚之患,多数非短时间内所能取效,势必久服,则不唯难于收效,且恐更易损耗元气。因滋阴降火之品,性多寒凉滋腻,滋腻者易碍中州,寒凉者多损脾胃。脾胃受伤,则阴血生化无源,使滋阴补血之药亦难以运化。是意欲滋阴而实则败阴,故

    1985年06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3 ]
  • 误治救逆验案三则

    梁明达;

    <正> 笔者以前贤的理法为圭臬,用以总结自己失治之教训,既可得以自警,又俾同道以前车之鉴。现举误治救逆医案三则如下。咳喘案:徐×,男,56岁。时值隆冬,喘咳发作已五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周身骨节痠楚,咽干口苦,恶心欲吐,痰多色白,喉中声如曳锯,入夜尤甚,舌苔白腻而滑,脉浮紧兼数。余以风寒外客太阳,引动痰饮为患。师仲景之法,小青龙汤加杏仁、紫苑、款冬、苍术,水煎治之。服二剂后,寒热,头、身痛,喘咳悉减,唯口苦咽干依然,仍步前意继进两贴,以彻余

    1985年06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3 ]
  • 溲频治验

    赵文举;

    <正> 李××,男,27岁,1980年10月初来诊。患溲频多尿已十多年,经查诊为尿崩症,服药后时好时犯,近日加重。诊见:体瘦面憔,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腰腿畏寒,口干多饮,一昼夜溲20余次、尿清长,舌淡少津,脉沉迟、两尺细弱。证属肾阳虚,蒸化无权而溲频。治以温补肾阳,固脬化气法。方用缩泉丸加味:益智仁9克乌药9克破故纸9克茴香6克菟丝子6克桑螵蛸6克黄芪6克山药15克肉桂3克,水煎,饭前服,日三次。越4日,前症减轻,每昼夜溲10次,守原方加葛根6克、党参9克以补脾升胃阳。经旬,告已病愈。两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1985年06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3 ]
  • 单味凤眼草治愈血淋证

    刘翘驰;

    <正> 凤眼草,性寒、味苦涩,有清热凉血,止带,止泻之功。主治小便频数,赤自带下,阴道滴虫等症。笔者用其单味浸饮治疗血淋10例,均治愈。现举验案一则,以就教于同道。胡××,男,35岁,干部。1965年患血淋,经针药治疗,效果不佳。现症:小便热涩、色紫红、淋沥不止,小腹胀痛难忍、便时小便及小腹痛如刀割,舌质淡、尖赤、苔黄,脉数。尿检:红细胞(?)。处以小蓟饮子加减,水

    1985年06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2 ]
  • 归脾汤加减治验二则

    刘海良;

    <正> 归脾汤属临床常用方剂之一,临证随病情化裁加减,每收显效。现将笔者治验二则体会如下。案1:王××,女,30岁,农民。1980年10月7日初诊。素体虚弱,一月前突因惊吓而不省人事,经入院治疗,疾愈出院。一周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头晕目眩,惊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两目紧闭,问询不应而来诊。诊见:面色的(白光)白,表情淡漠、胆怯,面部肌肉时有搐动,舌质淡无苔,脉细弱。证属心脾两虚型眩晕,治宜

    1985年06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2 ]
  • 小儿喘咳 外治见功

    邓朝纲;

    <正> 清·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笔者依此理,对一些疾病,使用外治法,均获良效。如用苍术、麻黄煎蛋以治小儿喘咳数百例,屡见奇功。现将药物配制及验案一则介绍如下: 药物配制:苍术、麻黄各50克(一帖量),鸡蛋一个,加水500毫升。以文火煎约30分钟(务

    1985年06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9 ]
  • 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痹证72例

    滕殿君;

    <正> 从1980年始,笔者用活络效灵丹随证加减,治疗痹证72例,疗程短者5天、长者20天,结果全部治愈。现择验案一则如下: 黄××,女,43岁。1982年12月6日初诊。1981年秋,突觉两膝关节疼痛,逐渐延及全身大关节肿痛,经诊查为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月余无效。转求中医治疗。诊见:家人挽扶来诊,关节疼痛有凉麻感,得热稍缓,下肢尤甚,舌苔薄白,脉弦紧。诊为痛痹。处方:当归25克丹参25克乳香25克没药25克附子20克川乌15克羌活15克白术15克甘草15克,水煎服。

    1985年06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7 ]
  • 加味活络效灵丹治验二则

    宋贵玺;

    <正> 笔者临床使用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脱疽、疖肿等疾,疗效显著。现举验案二则如下: 案1:马××,女,32岁,农民。1980年3月5日初诊。一年来,因左侧手臂痠痛,经检查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服西药无效。诊见:左手指麻木、丧失冷热感,左上肢痠痛、发凉,昼静夜重,活动不利。近日因劳力过度兼气郁后,病情加重,抬肩困难、手不能端碗,左臂疼痛不止,舌有淤点、尖红、苔薄白,脉沉缓。证属气滞血瘀型脱疽。处方:当归15克丹参10克 乳

    1985年06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9 ]
  • 加味活络效灵丹的临床应用

    柴国剑;孙桂霞;

    <正> 活络效灵丹出自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由当归、丹参、生乳香、生没药四味药物组成。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主治气血凝滞所致之心腹疼痛、腿痛臂痛及风湿痹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症瘕积聚等。笔者临证用本方加味,治疗几种痼疾,恒多取效,现举验案如下。 (?)头痛:张××,男,35岁,工人。1983年10月10日初诊。该患罔头痛证,己逾四载。初觉右侧太阳处闷胀、隐隐而痛,渐及眉棱骨痛不可忍,右限充血,泪水盈眶,头部呈深在性钝痛,

    1985年06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9 ]
  • 乌头汤临床运用举隅

    李清海;张明亚;

    <正> 乌头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川乌、麻黄、白芍、黄芪、炙草及白蜜组成。主治寒湿历节病,有温阳散寒、除湿止痛之功。笔者师仲景之法,辨证运用于临床,每收捷效。现举验案以征之。痛痹:张××,女,28岁。1982年12月3日初诊。二年前,因产后大失血后,复感风寒引致

    1985年06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1 ]
  • 试析泻下剂的配伍规律

    潘永南;

    <正> 泻下剂属于“八法”中的下法,是治疗里实类病证的一组方药。因其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科,故早就为历代医家重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使用泻下方剂达31首之多。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具有增强大肠蠕动,排出肠内容物、毒物,调整体液循环,促进血运、新陈代谢,调整胃肠功能,抗菌、消炎及降压、排出异物等作用。笔者现仅就泻下剂在临床使用中的配伍规律作初步分析。

    1985年06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1 ]
  • 长白山珍贵药用动植物介绍(七)

    段育华;

    <正> 粘蒌陵莱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粘蒌陵莱(Potentilla viscosa J·Don)带根的全草。别名腺毛蒌陵莱。植株高30~70厘米,木质化的根较粗,根茎多头,有褐色叶柄残基。茎直立,被柔毛和粘腺毛。奇数羽状复叶,叶片披针形,边缘有粗锐锯齿,叶基部楔形,茎生叶和基生叶均被腺毛和长柔毛。花梗直立,密生腺毛和柔毛,聚伞花序,花瓣5枚、黄色。瘦果卵形、色白(图一)。喜生于草甸、山坡、林边。主要分布在安图、和龙及长白山区的各县。

    1985年06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9 ]
  • 薛雪治咳医案浅识

    韩葆贤;

    <正> 近读《三家医案合刻》,受益颇多。叶桂、薛雪、缪宜亭三家皆吴地上工,各有千秋。本文仅从薛氏五十多医案中,择其治咳数案,并将个人浅识附后。以不敢湮吞前贤之意,与同道共享。一、“内经谓骨肉柔脆之人,其质本弱。然以脉症较之,其咳原属手太阴得之。闻先一人补之,后一人泻之。邪则从补而升,元则由泻而虚,竟成庙兵出而岸兵入也。

    1985年06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1 ]
  • 章次公先生治小儿急性热病之一斑

    汪玉兰;马继松;

    <正> 表里同治疏消并行小儿由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表卫不固,易被外邪所侵。感邪后,因系“纯阳之体”,六气又皆从火化,常现发热之症。特别是感受温邪后,温为阳邪,与其阳性体质相合,非但化热尤易,且易因壮热致惊厥昏谵。自叶桂始,医家多囿于治温当循“卫气营血”之序;对此等高热习用辛凉疏表,清热解毒,然有效有不效。章氏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感邪后往往影响脾胃运化,致乳食停滞,蕴积发热,因系外邪与

    1985年06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4 ]
  • 气虚发热之我见

    陈广路;

    <正> “气虚发热”是甘温除热法及其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的主要适应症,系李东垣首先提出来的。但李氏对气虚发热的实质未做详细阐述,使后世医家理解不一,故笔者对此略陈管见。气虚能否引起发热,《内经》说:“气虚者,寒也”,“阳虚则外寒”,故阳气虚在病理上产生的是虚寒证而不是虚热证。《素问·刺志论》的“气虚身热”是作为一种反常的病理现象提出来的,谓“气虚身热,此谓反也”,是“得之伤暑”,即人体

    1985年06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3 ]
  • 脾虚发热成因辨析

    刘伍立;

    <正>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过脾虚发热,并创治脾虚发热方——补中益气汤。但李氏对脾虚发热的病机未作具体解释,后世医家对此也认识不一。根据《内科学》总结有如下一些看法:1.脾胃气虚,中焦虚寒,使虚阳外越而发热;2.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蕴为湿热,使下焦阴火上冲而发热;3.脾胃气虚致肺卫不固,外感邪气而发热;4.脾胃气虚不能生养营血致血虚发热;5.脾胃气虚不能腐化水谷,生化失常致阴虚发热。

    1985年06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0 ]
  • 《灵枢》“烟垢”小议

    丁诗国;

    <正> 《灵枢·岁露论》云:“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瞧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文中“烟垢著”、“烟垢落”令人费解,“烟垢”究竟指何而言?《类经》云:“烟垢,腻垢如烟也,血实

    1985年06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0 ]
  • “前曲后居”解

    王石成;

    <正> “前曲后居”,《内经》、《难经》各有一处,用来形容心(夏)死脉的形象。《素问·平人气象论》:“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难经·十五难》:“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病,但钩无胃曰死,夏以胃气为本。”古今注家多依常训,未尽得经旨,故陈管见于此,就正于同道。

    1985年06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1 ]
  • 《金匮》“痛而不可触近”辨

    李虎哲;

    <正>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历代医家对“痛而不可触近”的注释颇多,但均未画龙点睛,使学者无从理解其实质,诚难辨矣。余不揣愚陋,浅谈如下。

    1985年06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9 ]
  • 《内经词语辞典》样稿选登(七)

    高光震;

    <正> 痔(zhì音志) 《素问·生气通天论》:“肠澼为痔”。痔,指肛门部位的疾患,姚止庵注:“痔者,肛旁窦也”。按本篇所论,其病因当为饱食不已,热毒蓄积,损伤肠胃而利下脓血;利下日久,湿热旁流则为痔。强力《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1985年06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2 ]
  • 《伤寒论》讲座(十一)

    夏洪生;

    <正> (2) 小结胸证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42) 本条主要阐述小结胸证治。“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明确指出本病病位在胃脘部,其发病范围比较局限,仅表现胃脘部硬满。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说明邪浅热轻。这同大结胸证的发病范围较广,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是明显的对照。脉见浮滑,浮指有力的脉象,滑为痰热。脉证合参,小结胸证主要为痰热互结,治用清热涤痰开结之法,方用小陷胸汤。病因;素有痰饮,内陷之邪热与痰饮相结于

    1985年06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8 ]
  • 《金匮要略》讲座(十二)

    袁世华;

    <正>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一、概说本篇论述五脏中风、中寒、真脏脉、三焦各部病证以及脏腑积聚等病证。因均属五脏病变,故合篇论述。五脏中风、中寒,断不同于《伤寒论》所论外感中风与伤寒,亦不同于中风历节病篇之中风。文中“风”,“寒”二字代表两种性质不同的病因。由阳、热、实邪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五脏证候即属中风,由阴、寒、虚邪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五脏证候则属中寒。

    1985年06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5 ]
  • 《吉林中医药》1985年总目录

    <正>~~

    1985年06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5 ]
  • 下载本期数据